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坚持支撑引领 强化创新驱动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2日     资料来源:      点击数:次    【字体:

打印分享到:

坚持支撑引领  强化创新驱动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十四五”以来,地区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四个转变”(资源配置、成果转化、投入体系、管理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创新发展战略部署,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成果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全地区“四个创建”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科技研发投入情况

“十四五”以来,全地区科技创新工作坚持“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聚焦“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全方位科技创新合作,聚力“六大目标”、“五个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和“四类23项重点研究研发计划”目标任务,组织实施各类科技创新项目80余个,投入科研资金10500余万元,重点围绕“九大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绒山羊品种退化现象得到缓解,个体绒产量平均增产达到5%,绒细度平均为14微米,实现量和质的不断提升。象雄半细毛羊品种选育技术得到加强,智慧放牧技术得到示范推广,种群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野血牦牛血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取得突破,形成牦牛血红蛋白、血红素及血红蛋白多肽3种产品及生产工艺,目前全地区野血牦牛保有数量达到7400余头。设施大棚抗寒、抗逆、保温、控湿、水肥一体化、智能信息化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基质、水培、沙培新栽培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引进马铃薯、萝卜、大白菜、结球甘蓝、胡萝卜、大葱、菠菜、芹菜、小白菜等蔬菜品种开展露天试种180余亩,试验地土豆产量达到4500公斤/亩,白菜产量达到5500公斤/亩,甘蓝产量达到4000公斤/亩,缓解了干部群众吃菜难、吃菜贵的困难。藏青2000、藏青3000、藏青17、喜拉23青稞新品种示范种植取得成功,平均亩产达到500余斤,细德白青稞、仁贡紫青稞提纯复壮效果明显,试验基地产量由实施前的每亩512斤增加到实施后的每亩705斤。以人工草地节水灌溉为重点,在日土、措勤开发出平移式、滚动式、固定式三种节水灌溉模式,节水达到70%,引进青海444等牧草新品种5个,选育燕麦草等本地牧草3个,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建立1000亩种草基地,平均亩产鲜草达到5000斤左右。扎实开展全地区草本植物普查调查,编印《阿里地区维管植物谱系图谱》1套。先行先试开展狮泉河镇北山绿化试验示范,在措勤县科技园区建设180亩乡土植物苗圃基地,在噶尔县、改则县等区域设置2处乡土植物原种采集基地,完成狮泉河北山区域划定40亩土地种植任务,成活率达到90%以上;在地方病、高原病、慢性病、脊椎病、医疗资源普查、新药物研发等方面开展医疗领域科研攻关,为民生领域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传统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开展“藏木香”等特色藏药材人工种植,开发“仁青达西替巴”、“清肺丸”等藏药新药物。采用吸附过滤技术开展饮用水除砷示范取得技术突破,现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解决了一直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在海拔3700多米的象泉河谷试种桃、梨、柿子、葡萄、苹果5种果树800多棵,成活率在70%左右,其中露天种植的“秦脆”和“秦密”苹果新品种,当年初现成效,达到了预期科研目的。在札达县楚鲁松杰乡巴卡村建立20套风光互补清洁新能源发电装置,解决了无电地区群众基本用电问题。开展高原大载重无人机应急保障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实现无人机在边境安全、防灾减灾、应急投送、边贸物流、消防救援、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农牧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免蒸环保加气砖成为建筑领域的“新宠儿”,革吉盐保健产品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日土羊毛被、藏毯,天然普度洗剂产品走出西藏远销内地市场。

扎实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十四五”以来,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具有转化潜力的项目有12个,其中涉及种子繁育领域3个,畜牧养殖领域2个,农产品高值化和精深加工技术2个,轻工业和环保技术5个,申请实用新型或创新发明专利5个,新工艺及政策建议4个,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

(二)科技创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是阿里地区象雄双创中心于2019年正式挂牌成立, 入孵企业累计达到55家,其中孵化毕业企业10家;入驻企业每年提供110多个就业岗位,2022年内孵21家入驻企业总营收1000余万元,2023年内孵21家入驻企业总营收1930多万元,2024年内孵21家入驻企业总营收2010余万元,推荐入孵企业分别在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暨西藏赛区选拔赛中荣获二等奖、三等奖,象雄双创中心运营团队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二是推进创新创业能力提质增效。成功举办阿里地区文旅行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讲座、科技创新暨第三届创业成果展3项重大活动,围绕15个方面科技创新成果、10类科技创新产品、7项创新创业成效在阿里地区博物馆集中展出。

(三)科技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共计5193人高级职称383人、中级职称940人,初级职称3870人一是农牧民科技特派员持续行政村全覆盖。2024年全地区共有农牧民科技特派员264名,实现132个行政村每个村2名科技特派员的全覆盖,开展3882场次活动,服务群众18450人次。二是“三区”科技人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现有“三区”科技人才人员86人,兑现完成工作经费172万元,开展活动386场次,服务群众14892人次。三是科技专干力量不断充实。2024年在岗大学生村(居)科技专干159名,兑现工资1460.46万元,开展活动2924场次,服务群众17889人次,开展大学生村(居)科技专干培训90余人次。

(四)科技体制改革保障高质量发展

结合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契机,按照《阿里地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扎实推进科技科创新领域相关改革工作,“十四五”以来,先后制定出台《阿里地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阿里地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阿里地区科技计划管理费管理办法》、《阿里地区财政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阿里地区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阿里地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部门)管理办法》、《阿里地区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办法》、《阿里地区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办法》、《阿里地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诚信实施办法》、《阿里地区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行动方案》、《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创新资金管理实施细则》、《阿里地区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阿里地区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出入库实施细则》、《阿里地区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流程实施细则》、《阿里地区科技(科协)计划项目现场验收管理实施细则》《阿里地区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实施意见》、《阿里地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咨询专家库管理办法》、《阿里地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咨询专家库建设运行方案》等科技计划项目系列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

(五)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服务高质量发展

通过与13家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战略框架协议》,鼓励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积极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方面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目前通过科研项目实现与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地理所、陕西杨凌示范区、自治区农科院等单位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实现了在“引智、借智、用智”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六)科技型企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1家,中小型科技型企业3家,2024年入选12家,实用性专利著作权43个,开展2次科技型企业融资座谈和1次科技型企业专题培训。

“十四五”以来,阿里科技创新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引智借智用智”创新,组织实施了一批关键领域科技研发项目,初步形成“高原特色资源+科技支撑”的成果转化模式,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支撑了阿里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关于阿里象雄双创中心新场地维修改造项目遴选竣工财务决算第三方机构的公告